銳理數據品牌營銷中心總經理郭某向《金融投資報》記者表示:“建材市場作為房地產的下游產業(yè),在調控政策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。目前成都的建材專業(yè)市場的過剩之憂已經隱現,且逐步有按照高中低端細分的趨勢,在市場容量有限的情況下,洗牌已成為一場必然的變革。在未來的5-10年的調整期中,能夠將運營與開發(fā)相結合,將配套較好的優(yōu)質市場能夠存活,其余的“過剩”部分將會退出或被兼并收購。”值得玩味的是,這個5年的調整期,恰好與上述項目返租合約的期限不謀而合。
在對該銷售項目的商戶訪問的過程中,新市場下的生意落差幾乎都或多或少存在。而商家對于市場管理也有不滿,位于該市場45棟的商戶章先生告訴記者,作為一家新開店鋪,在該市場開業(yè)到現在經營的一年多時間中,市場整體氛圍下的宣傳與運營管理其實并不算好。而每年簽的租約合同到期后的房租競標制度,也令商家很受傷,流動性也增加了商家經營的風險,令黃金口岸的旺鋪更旺,而經營不好的店鋪就有可能成為“死鋪”。
記者在其開發(fā)商官網查詢發(fā)現,其一期入駐商家約1980家,二期的規(guī)模更大,約58萬平方米的經營面積上,將計劃入駐3000家商家,招商壓力可想而知。
售后返租還是委托經營
雖然章先生對具體的租金數額保持沉默,但在相關資料中記者注意到,目前該項目一期二樓的商鋪租金在每月20元/平米/月左右。以該標準計算,顯然與10%的回報率相距甚遠。而章先生詬病的另一個原因是該市場去年5月中旬開業(yè),但對商戶收取租金卻是從1月開始計算,這是否是出于“返租”需求,值得思量。
四川商業(yè)地產聯盟工作人員冉某表示,如果采取返租銷售模式,說明該項目的銷售可能存在壓力,而對開發(fā)商來說,銷售回款往往決定了一個公司資金鏈的緊張程度。業(yè)內人士也指出,有限的租金收益與較高的承諾回報這一矛盾最終可能導致糾紛。
與此同時,根據建設部頒發(fā)的《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》第十一條規(guī)定:房地產開發(fā)企業(yè)不得采取售后包租或者變相售后包租的方式銷售未竣工商品房。顯然,上述銷售項目對期房的“返租”銷售在這一點中難言合規(guī)。
不過,對于建材類市場商鋪的投資者,郭某也給予了一些建議,在選擇時首先要考察市場開發(fā)商及運營團隊的實力;其次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要相信過高的回報率。目前而言,通常宣傳中會將租金回報率制定為6%-10%,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很難達到,且未來仍有走低的風險;再次就需要針對目前商家的經營及租金情況,以及產業(yè)市場的發(fā)展前景做一個細致的評估,大概推算自己可以獲得的實際收益,綜合考量以盡量降低風險。